您好,欢迎来到陕西国防学院国防展馆!

学校主站 | 手机站

国防科技科普

国防科技科普 首页 - 国防科技科普 - 正文

建国前兵工厂巡礼

2017年10月18日    点击: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于1927年创建了人民军队。有军队就要有武器,有武器就要有兵工厂。1931年10月,我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综合型兵工厂建立,由此人民兵工进入实质性的发展历史.

土地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陆续建立了一些小型修械所,直到1931年10月,中央红军在原有修械所和修械处的基础上,组建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官田兵工厂,担负日益繁重的修械和弹药生产任务。官田兵工厂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综合型兵工厂诞生,其被誉为“人民兵工始祖”、我国国防工业的“摇篮”。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相继成立军工部(局),把各地区分散的小型兵工厂和修械所,按专业集中组成一定规模的工厂,著名的山西黄崖洞兵工厂即是八路军总部在太行山区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解放战争时期,兵工厂向大中型企业扩展,全国形成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五大军区的兵器工业基地,开始有了统一计划、统一调配、统一价格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系,为新中国兵器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土地革命时期的兵工厂

从秋收起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创建了人民兵工。在此期间,革命根据地的兵工厂从只有几十人的小型修械所发展到众多颇具规模的兵工厂。据史料记载,根据地苏区拥有100名员工和10台以上设备的兵工厂有50多个,共有员工3万多人。从最初的铁炉制造梭镖、大刀到修理枪械、制造枪炮等武器;从复装枪弹、制造地雷、手榴弹到制造枪弹和炮弹等弹药,人民兵工在艰难中一步步发展。

莲花修械所

1928年4月,井冈山根据地在莲花县坊楼沿工村建立莲花修械所。主要制造梭镖、大刀和土枪,修理各种武器,以及时供给红军使用。1930年冬,该所并入湘赣兵工厂。到1934年红军长征以前,该厂多次迁移,但都地处深山,非常隐蔽,便于进行安全生产。

红四军军械处

红四军军械处于1928年7月创办,位于井冈山茨坪店上村。创办时只有30多人,用砖块、石头砌成大炉;用土法烧炭、炼铁;所用工具只有榔头、铁锤、钳子;当年用手工制造单响枪(即单发步枪,现应理解为非自动步枪),修理破损枪支。1929年12月,红四军参谋长袁文才率领游击队攻打茶陵,缴获反革命武装挨户团罗光绍所办兵工厂的全套设备,使军械处的设备大大改善。随后迁往赣南黄洋界的梅树下村,军械处改称兵工厂。除修理枪支外,还能制造5响枪(现应理解为带有5发弹仓的半自动步枪)、麻尾手榴弹等多种武器,改善了红四军与地方武装的装备。

闽浙赣兵工厂

1931年12月,赣东北根据地建立江冲源兵工厂,该厂分设弋阳县江冲源、齐川源两个加工基地。至1933年冬,组成闽浙赣兵工厂,因位于江西省德兴县洋源村,又称洋源兵工厂。闽浙赣兵工厂时期设制造、炸弹、子弹、翻砂、木工、硝磺等6部。其中制造部制造枪炮;炸弹部制造手榴弹、迫击炮弹、大小型挨丝地雷(即一个敌人踩响一枚地雷后,连带几十枚地雷都炸响的地雷群);硝磺部主要制造红硝、马硝、火药、炸药等。1934年上半年有800多人。1935年3月,德兴苏区界田桥防线失守,上级决定埋藏该厂的机器,全部工人改编成游击队,转入游击战争。

洪湖兵工厂

又称湘鄂西兵工厂,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一个较大的兵工厂。该厂的前身是中共湖北省石首中心县委于1928年创办的石首修械所。1930年7月,贺龙领导的红四军与周逸群领导的红六军在湖北省陡湖堤会师,两军合编为红二军团。于是,石首修械所被扩建成红二军团洪湖兵工厂。1932年,国民党再次大规模“围剿”湘鄂西苏区,为了兵工人员的安全和机器不落入敌手,工厂将机器沉入湖中,人员疏散转移,洪湖兵工厂至此结束。其盛时有250多人,设有锻工科、模型科、机械科、轻工科、子弹科和机修、机械两个车间。贺龙曾3次到该厂视察。

鄂豫皖军事委员会兵工厂:

该厂于1931年1月在河南省新县陈店乡柴山堡佛尔寺建立,其前身是1929年10月中共鄂东特委在湖北黄安(今红安)县石板沟建立的一个小兵工厂。1931年4月上旬,国民党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该厂被迫从河南境内再次迁到湖北黄安县紫云区熊家咀。接着,河南省新县黄谷的红军造枪局和黄安县席家岗的红军修械所与该厂合并,从此规模扩大。该厂有300多人,设有总厂和4个分厂。1932年4月,国民党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同年7月,该厂奉命解散。该厂共生产撅把子枪4000支、仿汉阳造步枪800多支,手榴弹1万多枚,复装枪弹21万发,修配枪支1.1万支。

官田兵工厂

又称中央红军兵工厂,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直属兵工厂。由白石红军修械厂、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修械所和红三军团修械所等单位于1931年10月合并而成,厂址设在江西省兴国县莲矿区官田村。一般认为,官田兵工厂的建立,开启了人民兵工实质性的发展。该厂初期有250多人,200多把锉刀,100多把老虎钳,4台打铁炉。1932年获得2台车床、1台30马力发电机、一个鼓风机,工厂人数最多时约1000人。中央红军1934年开始长征时,该厂停产结束。该厂共修配4万多支步枪,制造40多万发枪弹、6万枚手榴弹、5000多枚地雷,修理2000多挺机枪、100多门迫击炮、2门山炮,为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闽北兵工厂

1931年7月,闽北根据地岭阳兵工厂迁至崇安县大安镇范畲村,并改名为闽北兵工厂,归属中共闽北分区委员会领导。初期只有80多人,到1934年上半年,闽北兵工厂进入鼎盛时期,有300多人,能制造步枪、手提机枪(冲锋枪旧称)、马刀和刺刀,检修迫击炮弹,制造各种零配件和修械工具等。产量最高时每月可制造各种枪1000余支,制作炸弹、地雷10000多枚,生产手榴弹3 000多枚,枪弹15万发,保证了闽北苏区武装斗争发展的需要。

躲狮坪兵工厂

1934年12月,红二方面军的第二、第六军团在湖南省永顺县塔卧创办了“湘鄂川黔边区临时修械厂”。人员是抽调的红军战士和当地的铁匠、木匠,共有50余人。工厂有红炉、子弹、翻砂、修理、炸弹几个车间。后来,工厂搬迁到湖南省永顺县龙家寨的躲狮坪(今多土坪),改称躲狮坪兵工厂,规模达330多人。1935年4月中旬,红军撤离永顺时,兵工厂随红军迁移,直到第二、第六军团开始长征时,抽调部分人员组成修械所,其余人员就地疏散。

通江兵工厂

1933年初,红四方面军在四川通江县城南的苟家湾办起了通江兵工厂,工厂人数很快增加到100多人,其中有的当过铁匠、木匠,有的在旧兵工厂里干过。他们靠几盘红炉起家,在修理枪支的同时制造手榴弹和枪弹。同年10月,红军缴获了130多台机器和大批原材料,吸收了几百名技术人员和工人,成为当时各根据地兵工厂设备最多、技术力量最强的兵工厂。从建厂到1935年上半年疏散转移为止,该厂共生产枪弹110万发,麻尾手榴弹101万发,修配机枪200余挺,迫击炮200余门,还修好了大批长短枪。

陕北修械所

1933年,刘志丹领导陕北人民武装起义后兴办了2个修械所:其一是安定杨道岭修械所,随军机动,人们称之为“骡子背上的兵工厂”,主要是制造麻尾手榴弹与修理枪械;其二是清涧奶头修械所,主要是制造马刀与红缨枪。修械所工人有的是农村铁匠,有的是河南樊仲秀(孙中山曾任命其为豫军讨贼总司令,系河南军阀)兵工厂转来的工人,使用简陋的工具进行手工作业。1935年,在解放延长石油矿区的战役中,缴获了3台车床、1台砂轮机、1台柴油机,修械所开始使用动力机械。1935年夏,杨道岭修械所迁至瓦窑堡小漕湾,有员工130人。

抗日战争时期的兵工厂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延安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同年12月,成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在总供给部下成立军事工业局,统管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工业。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兵器工业在延安及各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起来。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当时有一大批爱国之士涌向延安,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其中有以贺瑞林为首的近百名太原兵工厂工人,以沈鸿为首的10名上海工人,从河南巩县兵工厂与铁路行业来的工人,从全国各地来的知识青年等,他们成为扩充红色兵工厂的生力军。更为喜人的是,沈鸿等人从上海经武汉带来了龙门刨、车床、铣床等11部机器以及许多设备和工具,另外还有一些英、美、德国和国内出版的科技书籍,为改善兵工厂的设备创造了条件,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使红色兵工厂的建设如虎添翼。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兵工厂

该厂成立于1935年12月,厂址在陕西省安定县十里铺,有职工110多人。陕甘宁根据地杨砭兵工厂(亦称瓦窑堡修械所)、贺家湾兵工厂(30~40人)等并入该兵工厂。该厂先后迁至延川县永坪石油沟、保安县(今志丹县)吴起镇、肤施县(现延安市)柳树店等地。后发展成陕甘宁边区机器厂。

该厂设翻砂、机械、锻工、木工、制图、子弹等股,承担枪械修复、复装枪弹、制造手榴弹等任务。为了配合红军1936年2月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随即研制造船用具,打造船钉,研制黑色火药与起爆药,并于1936年开始制造地雷。

陕甘宁边区机器厂

该厂的前身是延安柳树店红军修械所,1938年2月初,沈鸿带领7名工人及一批重要机器设备来到延安,成为该厂发展的基础。同年5月搬迁到延安以北的安塞县茶坊镇,并开始正式生产武器,命名为陕甘宁边区机器厂,内部则习惯称之为茶坊兵工厂,又称中央军委军工局第一厂。工厂分为东厂和西厂两部分。东厂为枪械修理部,负责人刘贵福;西厂为机器制造部,负责人黄海霖。东厂的刘贵福等人于1939年4月25日造出边区第一支步枪——无名式马步枪;随后,他们经过6个通宵的苦战,成功地将两挺马克沁机枪改装成高射机枪,成为延安最早的防空武器。该高射机枪曾在1939年5月1日边区第一届工业展览会上展出过。

1939年4月,西厂改称陕甘宁边区机器厂第一厂,习惯称之茶坊兵工一厂,仍以机器制造为主。东厂迁往保安县(今志丹县)何家岔,命名为陕甘宁边区机器厂第二厂,习惯称之为何家岔兵工二厂,专门负责造枪。同时,利用东厂厂址成立陕甘宁边区机器厂第三厂(习惯称之为茶坊兵工三厂),主要负责造弹。1942年建成紫芳沟化学厂,命名为陕甘宁边区机器厂第四厂,主要负责制造火炸药。至此,陕甘宁边区机器厂已发展为四个分厂,边区的军事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1941年初,军工局将陕甘宁边区机器厂第一、三、四厂统一命名为陕甘宁边区工艺实习厂。

八路军总部修械所

该所又称韩庄修械所,是黄崖洞兵工厂的前身。1938年3月,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山西省襄垣县上河村成立总部第四科(即军事工业科),统一领导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兵器工业。同年9月,将原115师第334旅修械所、129师补充团(又称华山游击队)修械所与115师唐天际支队(又称晋豫游击支队)修械所合并,并调集其他修械所的部分人员,在山西省榆社县韩庄村成立八路军总司令部修械所。到1938年底,工厂人数已达380多人,拥有车床5台,刨床2台,三节卧式锅炉和15马力蒸汽机各1台,各种小型机械设备10余台,初步具有小批量制造步枪的条件。1939年初,该所正式开始试制7.9mm步枪。到1939年4月,该所月产步枪60余支,并完成大量的修枪任务。

温家沟兵工厂

1942年春,陕甘宁边区农具厂与何家岔兵工二厂合并,改建为温家沟兵工厂,也称为八路军留守兵团兵工厂,但对外仍称为边区农具厂。同年年底,将陕甘宁边区机器厂三厂的一部分也并入该厂,形成了以生产手榴弹和复装枪弹为主的兵工生产企业。1943年,该厂年产手榴弹达10万枚,复装枪弹月产13.5万发。1946年10月,该厂搬迁到瓦窑堡,改称瓦市兵工厂。1947年8月,该厂人员及部分设备东渡黄河后并入晋绥军区工业部。

抗日战争时期的兵工厂

黄崖洞兵工厂

黄崖洞兵工厂即八路军总部军工部1所,又称水窑兵工厂。1939年7月,由八路军总部在山西黎城县黄崖洞建立。该厂有40多台当时比较好的机器,动力设备有锅炉、蒸汽机、10千瓦直流发电机,其为八路军制造步枪近万支、手榴弹58万枚、迫击炮和掷弹筒2500具以及配用的各种炮弹26.2万发,供华北前线的八路军使用。著名的“五五式”步枪、“新七九”步枪、“八一式”马步枪即诞生在该厂。“八一式”马步枪在1940年8月~1941年11月间在该厂共生产了3000多支。

柳沟铁厂

柳沟铁厂是八路军总部制造手榴弹、地雷和铸造炮弹毛坯的兵工厂。1938年4月,由中共山西省武乡县委动员武乡县工人抗日救国会在该县曹村的白龙庙开办了一个小型兵工厂,制造大砍刀和手榴弹等武器,同年10月将该厂迁到武乡县监龙镇柳沟村。1939年4月,八路军总部接管该厂,称为八路军总部柳沟铁厂,是太行山区重要的兵工基地。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的高原任该厂第一任厂长,留学英国的冶金博士张华清任技术顾问(张华清原为太原育才炼铁机器厂炼铁部主任,太原沦陷前夕,携家眷投奔抗日根据地,其时已年过六旬,职工尊称张老先生)。

大岸沟化学厂

1940年7月,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在河北省唐县大岸沟村(现名王家庄)建立了化学工厂,对外称“醋厂”,习惯称“大岸沟化学厂”。该厂起初由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政委杨成等技术人员采用土办法——“缸塔法”制酸工艺成功制造出硫酸,后进一步完善该工艺,生产出大量硫酸、硝酸、乙醚等,作为发射药、炸药的原材料。随后,该厂研制出单基无烟药、双基无烟药及硝胺炸药、硝化甘油炸药等高能火炸药,这标志着根据地不仅能制造枪弹、炮弹配用的高能发射药,而且也能制造地雷、手榴弹、迫击炮弹配用的高能炸药,开创了根据地制造高能发射药、高能炸药的先河。

该厂于1944年9月先后派出4批人员到冀晋、冀察、冀中和冀热辽根据地,帮助建设化学厂,在晋察冀全区发展了化学工业。

大官亭修械所

该所又称冀中军区供给部修械所,其以原吕正操率领的人民自卫军修械所为主,合并了一些小型修理所,于1938年5月在河北省饶阳县大官亭村成立。它是冀中军区供给部最早建立的一个综合性兵工厂,修理枪支并制造步枪、掷弹筒、手榴弹、地雷及82mm迫击炮弹。1939年4月,划归晋察冀军区工业部。1938年5月,人民自卫军修械所成功仿制出根据地兵工厂的第一支步枪,并开始批量生产。它是一种带折叠式三棱刺刀的仿中正式7.9mm马步枪,由于是民国27年制造,故命名为“二七式”步枪,战士们把该枪亲切地称为“咱们的边区造”。

牸牛沟修械厂

1940年5月,晋绥军区根据贺龙的指示,将120师后勤部所属的修械所与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工人武装自卫旅修械所(简称工卫旅修械所)合并,人员与机器设备集中到陕西佳县省牸(音zi)牛沟,扩建为120师修械厂,后称晋西军区后勤部修械厂、晋绥军区后勤部修械厂、晋绥军区工业部一厂。修械厂组建前,各修械所分别有自己的成果。如工卫旅修械所在1939年7月仿制出中正式7.9mm步枪,1940年为庆贺120师师长贺龙46岁诞辰,故名“四六式”步枪;120师修械所于1939年8月仿制成功两挺哈其开斯机枪。修械厂组建后,又于1945年3~4月在日本50mm掷弹筒基础上改进设计成功“鼎龙”式掷弹筒。

1944年10月,晋绥军区后勤部工业部成立,该厂被命名为晋绥军区工业部一厂。1946年,“向应式”半自动步枪诞生于该厂,共生产了6支,其中的一支现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该枪的导气装置设在枪身右侧,活塞杆与拉机柄根部相连。

晋绥火药厂

该厂又称晋绥军区工业部四厂,成立于1945年3月,是一个主要生产火药、炸药、火工品和总装炮弹、手榴弹以及复装步枪弹的工厂。1947年3月,由陕西省佳县李家坪迁至山西省林县薛家圪(音ge)台,经过扩建,成为晋绥军区工业部所属工厂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厂。

该厂于1946年6月研制出爆破碉堡和攻城用的黄色炸药——硝基奈炸药。随后,又研制出硝基奈和硝化甘油按不同比例配成的炸药,分别装在手榴弹、82mm迫击炮弹、地雷等内,从根本上解决了弹药威力不足的问题。1947年9月,陕甘宁边区紫芳沟化学厂的机器、原材料以及化验药品、化验仪器等并入该厂。同年10月,该厂开始研制发射药,很快成功生产出单基药和双基药。

南石槽兵工二厂

南石槽兵工二厂即晋冀鲁豫军区兵工二厂,1944年9月由八路军总部军工部1所2分厂改编而成,1945年11月迁至山西省长治市南石槽村,主要生产50mm掷榴弹和82mm迫击炮弹。在争创“刘伯承工厂”的立功竞赛运动中成绩突出,被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授予“刘伯承工厂”的荣誉称号。1948年4月,被授予刘伯承司令员亲笔题写的“提高兵工质量,增大歼灭战的实效”锦旗一面、奖金100万元冀币。

仙墩庙子弹厂

淮南仙墩庙子弹厂即新四军第2师第1厂,成立于1942年2月,厂址在江苏省高邮县闵塔区平安乡(现名金湖县金沟区)的仙墩庙,以生产枪弹和枪榴弹为主。著名的“中国保尔”——吴运铎是该厂的第一任厂长。该厂从创建到1946年6月划归华中军区军工部,其间历时4年多,在敌后险恶环境中,生产数十万发枪弹和枪榴弹,为增强部队火力做出了贡献。

胶东第一兵工厂

胶东第一兵工厂的前身是1938年4月由山东抗日救国军第3军第3大队在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圈杨家村筹办的兵工厂。1939年7月改名为5支队第一兵工厂,也称胶东第一兵工厂。同年8月,该厂迁至隆夼(音kuang),主要复装枪弹、修造枪械、生产手榴弹、地雷、迫击炮及其配用的炮弹、掷弹筒及其配用的掷榴弹等。该厂在生产这些产品时还进行了创新和改进,如将掷榴弹延期药柱的燃烧时间由7.5s延长到8.5s,解决了在最大射程上出现空炸早爆问题。1943年,该厂月产7.9mm步枪80支,月产仿捷克式机枪5~6挺。

1949年7月,根据中央会议精神,胶东第一兵工厂建制撤销。

山东纵队第二兵工厂

山东纵队第二兵工厂的前身是八路军鲁中抗日游击队第7、8支队兵工局。1939年3月,该兵工局改编为山东纵队第二兵工厂,厂址在山东省沂水县桃峪。从这时起直到抗日战争胜利,该厂曾修理各种枪械、复装和制造枪弹,制造刺刀、地雷、手榴弹、75mm迫击炮弹等。1939~1940年间,曾试制仿捷克式轻机枪、日本鸡脖子(九二式)轻机枪。

1949年2月,该厂改编为华东财办第一军工局直属厂。1950年1月,改为山东省人民政府工矿部兵工局直属厂。

解放战争时期的兵工厂

解放战争初期,由于战争形势的需要,红色兵工厂不断发展、壮大。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和解放区的扩大,原来各军区分散的小型兵工厂,已不适应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经过调整和集中,逐步形成了华北、东北、西北、中原、华东五个军区的兵器工业基地。1945年,员工100余人以上、机床10台以上的红色兵工厂只有50多个,到1949年上半年,解放区兵工厂总数达160个,职工总人数达10万人。其中,华北解放区54家、东北解放区49家、华东解放区37家、西北解放区14家、中原解放区6家。在上述企业中,有迫击炮弹厂51家、榴炮弹厂10家、炮弹附属厂12家、炸药厂19家、枪炮厂7家、枪弹及雷管厂10家。此外,还有一些为兵工生产服务的原料半成品厂及发电厂等。兵工生产的发展,为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

东北军区的兵工厂

1947年11月2日,中共东北局作出“统一军工生产,建立党委一元化领导”的决定,至1948年6月,大连兵工厂已与军工部合并,各纵、各师及地方的小型修械厂一律由军工部领导。全军区共有大小兵工厂55个,总人数20735人,是当时统一较早、人员和机器设备基础较雄厚的大军区兵器工业基地。

以下是该军区的几家著名兵工厂。

珲春军工办事处所属兵工厂

1947年10月,东北军区军工会议决定,该军区军工部原在吉林省珲春县的军工部机构改为军工部第一办事处,管辖在珲春的手榴弹厂(位于石岘)、装药厂、机械厂和木工厂等4个兵工厂,以生产81mm、82mm迫击炮弹和手榴弹为主,兼造迫击炮、日本九二式步兵炮、枪炮备用零件和修造机床。1948年11月,试制成功九二式步兵炮,开创了根据地兵工在东北制造后膛炮的先河。

1949年9月28日,根据军工部的调整部署,珲春军工办事处正式撤销,管辖的工厂人员和设备迁移到其他工厂。

鸡西军工办事处所属兵工厂

东北军区军工部鸡西军工办事处于1947年3月成立,地址在黑龙江省鸡西市,亦称东北军区军工部第3办事处。其管辖手榴弹厂、炮弹装配厂、炮弹零件机械加工厂、翻砂机械修理厂等4个工厂,主要生产手榴弹、爆破筒、81mm迫击炮弹、60mm迫击炮弹、50mm掷榴弹和信号弹等军工产品。

1949年9月,鸡西办事处改称23厂。

大连建新工业公司

该公司于1947年7月1日成立,下设8个厂。1948年3月,东北军区军工部将其编为第九办事处(对外仍称建新工业公司)。该公司从成立到1950年末结束。这4年期间,共生产60mm迫击炮1430门,苏式冲锋枪563支以及大量75mm炮弹和各种型号无烟药等军工产品。

华北军区的兵工厂

华北的兵器工业主要以长治、太原两处为基地,其他各地方的兵工厂进行了缩减并迁移,停办了条件不好的工厂。

1949年1月,根据解放战争的形势和需要,南线(石太铁路以南)兵工厂调整归并为7个大厂,职工达到14000多人。在长治的兵工厂有:第一兵工厂,大厂部设在长治南石槽,辖8个分厂,有职工5490人;第二兵工厂,大厂部设在长治黄碾,辖5个分厂,有职工2600人;第六兵工厂,大厂部设在长治城内天晚集,辖7个分厂,有职工4500人;第九药厂,大厂部设在长治县内王村,辖3个分厂,有职工470余人;第一工具厂,设在潞城县宋村,有职工200余人。这些兵工厂生产的各种火炮和炮弹,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为长治市的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北军区的兵工厂

解放战争初期,陕甘宁边区的兵工厂(主要是军工局一、二、三厂及紫芳沟化学厂)肩负着保卫边区和开辟新区两项重要任务。1949年2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改为西北军区,同年8月,西北军区后勤部兵工部所属的原陕甘宁边区兵工厂奉命结束生产。根据中央指示,为保存主要力量,以便随时转入兵工生产,将该兵工部所属各厂留在西北的人员移交给晋西北中心专署,其余人员编成职工大队随军南下或西进参与接管城市工作。翌年2月,将留在西北的全部机器、原材料移交西北军区后勤部军械部。

中原军区的兵工厂

1944年9月~1945年3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平原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及该军区第一兵工厂曾先后迁驻河南省清丰县单拐村。邓小平、宋任穷、杨勇在这里指挥了清丰、南乐、鲁西南等100多次战斗战役,收复解放70多座县城。冀鲁豫军区第一兵工厂则在1946年4月制造出我军军工史上第一门大炮——“盖亮号”70mm步兵炮,其型号名称由主设计者盖亮的名字命名。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重建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成立,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同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进驻豫西,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3月和6月,中原军区豫西军分区军工处兵工厂一部分迁入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一部分迁入该省鲁山县下汤镇。迁入大营镇的兵工厂日产炸弹3700多枚,并修造了大批步枪、机枪和迫击炮、山炮等武器,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

华东军区的兵工厂

1947年1月,山东军区与华中军区合并,成立华东军区。1948年5月,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办事处(简称华东财办)工矿部成立,统管华东军区所属在鲁中南区、胶东区、渤海区25个兵工厂。其中著名的渤海兵工厂设计了一种土坦克,上面包着湿被子,推到城墙根进行爆破;牙山兵工厂生产的平射炮——“牙山炮”,是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于1945年初命名的。

星星之火终燎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时,莲花修械所只有简陋的房舍与设备,用砖头石块砌炉灶,用榔头、铁锤、钳子等简易工具修理枪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延安时,随同到达的兵工队只有几十名工匠、2把老虎钳、4支锉刀、1个风箱。但正是这些革命的火种与延安的瓦窑堡修械所一起艰苦创业。随后,各根据地与解放区的军民纷纷自力更生创办兵工厂,兵工厂如雨后春笋,到处茁壮成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具有一定规模的兵工厂已达50多个,拥有员工3万多名,形成了人民的兵工系统。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我人民解放军用夺取的和自造的武器,打败了国民党的八百万军队,建立了新中国。

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也是人民兵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演进史。昔日用风箱煽起的兵工烘炉之星火,已成全国燎原之兵器工业。(全文完)

本帖为转帖,转自兵林史话

上一条:军迷快速伪装指南
下一条:从仿制到自制,中国潜艇走过了60年的发展之路!

关闭